1. 简介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源自1895年成立的北洋大学堂,岩石力学优势方向建立始于创校之初。近些年,我系从国内外引进一大批高层次土木工程专业优秀人才,已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团队精神及创新意识的教学科研集体。土木工程专业旨在培养面向时代发展和国家战略,把握多学科交叉性技术前沿,在专业技术领域从事规划、设计、管理、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土木工程系现设有“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学制4年,授予学士学位,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连续两次通过住建部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兼硕士学位授予点(包括“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等6个二级学科点);“工程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等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兼硕士学位授予点;及“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中,“岩土工程”、“工程力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此外,我系还设有“土木工程”和“力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
我系设有“城市与地下空间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强震区轨道交通工程抗震研究”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空间遥感与GIS应用研究所”等多个实验与科研中心。2020年成立北京科技大学城镇化与城市安全研究院,围绕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旨在持续深化城镇功能提升、新型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建造、智能化运维管理、灾害风险防范和性能提升、文建保护与传承利用、城镇支撑系统等研究领域,建设国际一流科研创新平台。土木工程系同时挂靠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教育委员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教育委员会和中国建筑学会工程诊治与运维分会等学术机构,具有重要的行业影响力和号召力。
土木工程系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韩国、瑞士、瑞典、波兰、法国、葡萄牙、俄罗斯、南非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地区的知名学者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关系,已成为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学术与知识创新基地和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近年来,土木工程系完成多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等国家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数百项。荣获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学术科研奖励。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100余部,授权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200余项。获得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北京市精品课程奖1项,北京市精品教材奖1项,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课程2门。
土木工程系的发展目标是:秉承北京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面对我国城镇化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需求,重点开展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着力培养土木工程领域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服务于土木工程领域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步建设成为特色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土木工程学科。
土木工程系的学科建设规划是:土木工程学科在深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城市健康监测等领域位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发展中响应国家战略号召,争创“一流学科”。在一体化韧性城市建筑、基础设施结构、地热能源开发与利用、深部地下空间工程领域形成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突破。今后一段时期将重点引进和培养学科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创建优势科研团队和国家级科研平台。通过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整合优势资源,依托“城市与地下空间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强震区轨道交通工程抗震研究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城镇化与城市安全研究院”和“深地科学研究院”平台持续创新,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大土木工程教学、科研平台。
2. 组织机构
主 任:李 远
副主任:李 飞 潘旦光 韩方晖
第一党支部书记:郭奇峰
第一党支部副书记:张月征(纪检) 杜 岩
第二党支部书记:周 毅
第二党支部副书记:黄景琦 赵鹤(纪检)
3. 师资队伍
土木工程系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现有教师60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23人,讲师14人。教师队伍中拥有深地科学与工程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安全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拔尖人才等国家级或省部级人才26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另聘有包括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行业教师40人。
4. 主要科研方向
土木工程系以岩土力学与工程、深地科学与工程、城市韧性安全与工程运维、土木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土木工程智能建造、工程防灾减灾与信息化、道路与桥隧工程等为主要研究方向,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
土木工程专业学位领域(方向)与特色
(1)战略性地下空间开拓与长期服役安全。针对川藏铁路、CO2封存、高放废物深地处置等国家战略性工程深地空间开拓特殊需求,开展深地空间超长期服役等研究,解决深地复杂环境的工程技术难题,服务战略基础设施长期服役需求。
(2)一体化韧性城市建筑与基础设施技术体系。面向重大战略工程需求,开展超耐久、抗灾变特征的新一代工程材料及韧性体系设计研究。通过多学科深度融合,研究以需求为牵引的工程材料设计、制备技术,建立基于材料指标约束的高韧性工程结构设计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
(3)城市深部地热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针对雄安新区和大湾区建设需求,开展深部地热资源赋存及开发利用技术研究,提出高温坚硬岩层换热井和能源结构建造技术,建立雄安新区和大湾区深地热开发系统关键理论及技术体系。
(4)极端环境下建筑材料及增材制备。针对高寒、深地和月球等特殊环境下建筑材料服役条件复杂、制备技术难度大、大尺寸结构一次性成型难等关键难题,在生态环保型材料、新型特种混凝土材料、纳米超级绝热材料、极端温差条件材料传送控制和大尺寸结构成型增材制造技术等方面开展从0到1的探索研究。
近年来,我系教师主持和完成的许多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行业和企业建立了几十个示范基地和示范工程应用,多项科研成果入选中央电视台《科技博览》、《人物》等专栏宣传推广,为国家和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解决土木、建筑、交通、矿山、水电等领域重大工程和理论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岩土工程学科在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居国内同行前列,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是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教育委员会挂靠单位。
5. 专家寄语
蔡美峰院士寄语
岳清瑞院士寄语
杨仁树校长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