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目前,学院下设5个系、1个中心、4个研究所、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即资源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安全科学与工程系、矿物加工工程系、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实验中心,空间遥感与GIS应用研究所、矿井避险技术研究中心、尾矿膏体处置技术研究中心、应用力学研究所、金属矿山高效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学院学科特色鲜明,呈现出多学科和谐发展。目前拥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3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工程力学、岩土工程),以及2个国家特色专业(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和2个北京市特色专业(采矿工程、安全工程)。拥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矿业工程、力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矿业工程、土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力学、地质学),1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领域(资源与环境),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领域(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4个博士后流动站(矿业工程、力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7个本科专业(采矿工程、智能采矿工程、土木工程、智能建造、安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建筑设备与能源应用工程)。
师资队伍
学院有一支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64人。师资队伍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全国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国家级青年人才9人,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师奖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师2人,北京市优秀研究生导师1人,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5人。
近五年,学院教师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11项,牵头获批工程院中央交办重大咨询项目1项,承担企业科技攻关项目1300余项,科研到款8.48亿元。
学术交流
学院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瑞典、加拿大、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的数十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有合作关系。学院为中国硅酸盐学会工艺岩石学分会理事长单位;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矿山信息化与智能化专业委员会、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职业卫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理事单位;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教育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会员单位。学院发起成立亚洲太平洋国际流体包体学会、矿山安全科学与工程国际委员会两个国际学术组织。
学院教师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中国金属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等国内外的学术机构中担任重要学术职务。
(更新时间:202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