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国家的价值取向。
富强:1.富足而强盛。财富充裕,力量强大。2.谓使富足而强盛。3.又指富足而强盛的国家。
民主: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其定义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文明: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二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和谐:1.“和而不同”、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2.政治和谐,一种社会政治安定状态。3.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总之,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和谐社会:是指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和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即“形成全体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摘自 百度百科
在了解了以上基本内容以后,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国家在这种价值取向下应该如何做。
从意识形态战略高度着力培育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事关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体系建设的关键,在国家意识形态战略中具有重要和战略地位。当务之急,首先要进一步坚持、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近百年来,中国发展的历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不断丰富、完善,不断与中国国情相融合的历程。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代社会的最新形态,完整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在当前社会历史阶段的要义和主旨,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内涵,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形态,使之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现代形态的马克主义系统理论,我们国家才能在多元政治和文化的国际背景中坚守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最大限度地维护、实现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感受到国家的富强。
其次要围绕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发展是我国实现民族复兴、成为世界强国的必然选择。只有持续发展,我国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国家在国际舞台的地位,从而增强人们对于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国家凝聚力。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所带来的人际紧张和经济理性对于道德理性的疏远带来了发展的困扰。只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有效保障人民利益的核心地位,使人民群众成为社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才能培育和谐的核心价值观。
最后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完善国家教育体系,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则要繁荣文化产业,提炼文化精髓,构建以我国意识形态和民族精神为主体的文化体系。当前,国家间的竞争已经不局限于经济、军事的博弈,更是文化的角力。一百余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西方文明一度占有主导地位。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念的指引下继承、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构建我国意识形态要求、符合现代文化发展趋势,代表先进思想观念的文化、价值体系,才能在根本上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确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摘自 新浪网 作者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构建与践行研究”首席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南大学教授 李建华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即国富民强,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应有之义。民主、文明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保证。
——摘自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