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如何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因此,高等院校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新学校、家庭与社会实践养成三结合的教育方法
高校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教育引导,创新学校、家庭与社会实践养成三结合的教育方法,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加强教育引导,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一是课堂教育引导要突出针对性。各级各类高校都要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成长规律,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加强对大学生的正确教育引导。二是专题教育引导要注重实效性。每年要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对价值观、对社会、对人生、对道德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和态度。三是校园文化环境熏陶要注重整体性。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优良的校风建设。让厚德载物、博学、创新的优良校风激人向上、催人奋进,形成凝聚、激励和约束力量。
开展家教活动,发挥亲情的激励作用。家庭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大学家庭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根据大学的特点,要创新教育方法,注重母爱和情感的激励作用,用家庭传统道德和母爱、亲情、乡情激励大学生学习向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注重社会实践,发挥实践的养成作用。高校要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每年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有特色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一是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志愿服务基地。二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建立机关事业、企业实习基地和农村实习社会实践基地。三是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活动。四是组织参加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完善教育警示、规章制度与法律三结合的奖惩机制
学校要建立完善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形成引导约束、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做到赏罚严明。
建立典型激励机制。一是以先进典型人物激励人。以雷锋、焦裕禄等各个时期的先进英模人物事迹激励大学生成长。二是培育树立先进典型。用身边的先进典型教育青年学生,学校每年对评选出的道德模范学生、学雷锋志愿者等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大力表彰,对表现突出的与学生入党考核、评奖学金,推荐就业挂钩。三是以大学生身边的故事感动人。激励学生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
建立约束机制。一是教育警示约束。学校要制定建立道德缺失和失信教育警示网络舆论警示和反面教材警示机制,对失德失信行为记入诚信档案,形成不敢失信、不能失信的防范机制,做到警钟长鸣。二是学校规章制度约束。学校要制定实施一系列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三是法律约束。学校对青年学生的严重失德行为要依法严惩,对失德失信者进行惩戒约束,对违法犯罪者进行严厉打击,让他们为失德行为付出代价。
建立学校、院系、群团、教师、社团五级培育体系
学校要建立五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及抓落实工作机制。一是学校党委要实行目标责任制。把培育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和接班人的大事来抓。二是以院(系)为重点系统施教,抓落实。三是群团组织要通力协作抓落实。四是教师(班主任、辅导员)要示范引导抓落实。五是学生会等社团组织要积极参与抓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长效机制,为高校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强力组织保证。
总之,高校在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只要加强教育引导,不断创新学校、家庭和社会实践养成三结合的教育方法,完善教育警示、规章制度和法律三结合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五级培育体系和抓落实工作机制,就一定能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开花、结果。
——摘自 《河南日报》 作者 邓堂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