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经济建设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这是党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高度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贯穿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方面,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经济建设实现“量到质的飞跃”,需要坚持正确的目标导向,同时需要价值取向与价值准则作为保障。
——摘自 《南方杂志》 作者 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与政策应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在过去三十多年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例如,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唯GDP”带来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破坏;社会道德水平下滑等。抽象地说,发展为一种“工具理性”支配而失去了“价值理性”的指引,导致“为发展而发展”,“为经济发展不惜一切代价”,结果反而弄不清“发展是为了什么”等价值导向问题。在反思发展实践的过程中,“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观念逐渐被接受,这是以价值理性矫正工具理性的泛滥,使发展不至于偏离大方向。如此看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保障。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它们相互补充构成一个整体。发展不只是发展经济实现富强,还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同步发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在于超越资本主义,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可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外在于经济社会发展,而恰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内容和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灵魂所在。因此,国家和地方在制定经济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规划、出台经济社会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时,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圭臬和基本理念,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中国的发展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政府的决策对于整个发展起决定性的引导作用,包括在资源分配和利益分配上掌握着主要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发展的方向。在决策的过程中,决策者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会考量和平衡各种利益,坚持何种价值导向成为一个关键因素。比如,是站在追求政绩的立场上建设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还是踏踏实实为百姓做实事;是急功近利地追求短期效益还是谋长远发展;是投资者的利益至上还是民众的利益优先?这些都直接决定了政府决策的方向,也决定了一个地方和行业的发展质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个标杆、一种尺度,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准则。这要求政府在制定与人们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时,必须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同时,要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评估和纠偏机制,防止出现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
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
市场经济调动起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也激发了社会的活力,由此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逐渐凸显出来,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坑蒙拐骗行为横行,社会诚信快速降低,市场环境也会随之趋于恶化。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经验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建立在诚信和法治之上,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竭泽而渔、损人利已的发展不可持续,诚实、信任、友善、合作则是实现各方共赢的道德基础。中国发展市场经济不应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老路,而要在超越资本主义的局限基础上探索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仍然是一个有待于破解的难题。一个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服从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能屈从于资本的意志和逻辑,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条推动经济发展又不伤害社会利益的模式。从现实看,资本在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的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引发了各种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资本以其强大意志左右了一些地方官员的决策,损害了社会的道德基础。资本在追逐利润的驱动下常常会伤害民众利益,这时,政府就要主动站出来,维护公共利益、人民利益。探索新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使之成为现实生活的真实逻辑,以此来消解资本对社会的渗透和控制。如今,一些企业也认识到企业与社会之间利益攸关,因而提出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经营管理中。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信守约,这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
——摘自人民网理论频道